新闻中心
陈说美肤 | 立夏将至,皮肤养护不踩雷,这份攻略可收藏
发布时间:2025/05/02
来源:广东省中医院
分享到:

医学指导




一、节气特点

5月5日至5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。

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万物进入生长繁茂的时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夏,假也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此时阳气渐盛,天地之气由“生”转“长”,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此节气的气候特征为:气温显著升高,雷雨增多,空气湿度增大,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高温闷热天气。立夏后,湿热交织的环境易使人体皮肤腠理开泄,加之紫外线增强、蚊虫活跃,皮肤敏感、感染等问题频发,需特别注意防护与调理。

二十四节气对应七十二候,每个节气有三候,每候有五天。

立春节气的三候为: 一候蝼蝈鸣:蝼蛄开始鸣叫,田间渐闻虫声。二候蚯蚓出:土壤湿润,蚯蚓翻松泥土,助益农耕。三候王瓜生:藤蔓植物如王瓜迅速攀长,果实初成。


二、立夏习俗

1.立夏秤人古时立夏有“秤人”习俗,人们悬秤于大树下,称量体重以验肥瘦。民间认为,此举可祈福消灾,寓意“称心如意”。孩童若体重增加,则象征健康无忧;成人若体重减轻,则预示需调理身体。

2.尝新立夏时节,新麦、樱桃、青梅等时令作物成熟,民间有“尝新”之俗。江南地区会烹制“立夏饭”,以赤豆、黄豆、黑豆、青豆、绿豆五色豆与糯米同煮,寓意五谷丰登、身体健康。此外,食“立夏蛋”(茶叶蛋)亦是传统,认为可强健筋骨、补益气血。

 

【中医养生视角】

夏季属火,对应五脏为“心”。立夏养生需注重“清心祛湿”,饮食宜清淡,多食冬瓜、薏米、荷叶等利湿之品,少食辛辣油腻。同时,湿热易滞于肌肤,需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外邪侵袭。


 

三、立夏与皮肤

立夏后湿热交蒸,紫外线增强,加之蚊虫活跃,易引发以下皮肤问题,需针对性预防与调理:

1.湿热型湿疹

湿气与暑热郁结肌肤,易致皮肤潮红、瘙痒、渗出,多发于四肢屈侧或褶皱处。

预防与调理:穿透气棉麻衣物,避免汗液久滞皮肤。饮食忌海鲜、菠萝、榴莲、芒果等食物,可煮绿豆薏米汤清热利湿。外洗方:黄精、金银花、甘草各15克煎水湿敷,每日1-2次。

2.日光性皮炎

夏季紫外线强烈,暴露部位易出现红斑、脱屑,甚至水疱。

预防与调理:避免正午暴晒,外出戴宽檐帽、穿防晒衣,涂抹SPF30+防晒霜。晒后可用金银花露冷敷,缓解灼热感。内服:菊花茶清热凉血。

3.痱子

汗液堵塞毛孔,引发针尖大小红疹,伴刺痒感,多见于颈部、胸背部。

预防与调理:保持皮肤干爽,出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。外扑爽身粉(以滑石粉、薄荷粉为佳),避免抓挠。药浴方:苦参、艾叶各20克煮水沐浴,祛湿止痒。

4.蚊虫叮咬性皮炎

蚊虫增多,叮咬后局部红肿、丘疹,甚至引发过敏反应。

预防与调理:室内挂蚊帐、点艾草驱蚊;外出避免穿深色衣物。叮咬后涂薄荷膏或紫草膏消肿,忌抓挠以防感染。

5.真菌感染(足癣、股癣)

湿热环境助长真菌繁殖,皮肤出现环形红斑、脱屑、瘙痒。

预防与调理:保持足部、腹股沟干燥,勤换鞋袜,避免共用拖鞋。

外用:我院香莲洗液清洗患处,使用抗真菌药膏。

饮食:少食甜腻食物,多饮茯苓白术茶健脾祛湿。


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通过感知自然的节奏,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,与自然和谐共处,有助于我们强身健体、舒适生活。

  • 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大德路111号
  • 电话:020-81887233
粤ICP备2000352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415号
Copyright © 2011 广东省中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.